当前位置: 首页 > 化工词典 3> 氯丙嗪

氯丙嗪

产品名称: 氯丙嗪
CAS Registry Number: 50-53-3
EINECS: 200-045-8  
别名: 氯丙嗪;3-(2-氯-10H-吩噻嗪-10-基)-N,N-二甲基丙-1-胺; 3-(2-氯-10H-吩噻嗪-10-基)-N,N-二甲基丙-1-胺;
分子结构:
分子式: C17H19ClN2S
分子量: 318.86416
密度:  1.212g/cm3
沸点:  450.1°Cat760mmHg
熔点:  192 - 196 C (decomposes)
闪点:  226°C
危险品标志:  6.1 (Packing Group: III) UN NO.

其他产品

氯丙嗪相关信息

  

药品简介

  中文别名:阿米拉嗪、可平静、氯硫二苯胺、氯普马嗪
氯丙嗪分子式

氯丙嗪分子式

  英文名:Chlorpromazine
  别名:冬眠灵,氯普马嗪,可乐静,WINTERMINE,Aminazine
  分子量:318.86 
  外观:白色至类白色的结晶或结晶块状
  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微臭,味极苦;有引湿性;遇光渐变色;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在水、乙醇或氯仿中易溶,在乙醚或苯中不溶。熔点为194℃~198℃。 氯丙嗪
  【规格】
  1.片剂:每片5mg、12.5mg、25mg。
  2.注射液:每支10mg(1ml)、25mg(1ml).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但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甚大,吸收速度受胃内食物和抗胆碱药的影响。吸收后2~4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肌内注射吸收迅速,
盐酸氯丙嗪片

盐酸氯丙嗪片

15~30min血药浓度达到高峰。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主要代谢在肝脏,形成的代谢物也具有某些生物活性,其中7―羟氯丙嗪具有药理活性。药物及其代谢物主要经肾脏缓慢排泄,长期用药停药数周后,仍有药物从尿中排出。

适应症

  吩噻嗪类药适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燥狂症、反应性精神病及其他重症精神病的对症治疗,可控制兴奋、攻击、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及情绪冲动、木僵等症状。不适用于伴随意识障碍而产生的精神异常。小量的氯丙嗪、奋乃静或三氟拉嗪也能制止呕吐。氯丙嗪属二甲胺族分噻嗪类药物,镇静作用明显,可产生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及中度的锥体外系症状;止吐作用较强,可制止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为
盐酸氯丙嗪片

盐酸氯丙嗪片

  抗精神病药的代表药物,小剂量可作为镇吐药使用。

药理作用

  本品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镇吐、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织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临床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的躁动、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症状;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亦用于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剧痛。

1. 中枢神经系统

  ⑴ 安定作用:用药后患者表现安定、镇静、感情淡漠、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有嗜睡感,在安静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
  ⑵抗精神病:Ⅰ型精神病患者用药后,一般需连续用药6周~6个月才能充分显效。能使精神分裂症的躁狂、幻觉、妄想等症状逐渐消失,理智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氯丙嗪长时间服用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症状不能改善者,则久服后产生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流涎,幻听等症状。但对Ⅱ型精神病和抑郁症无效,甚至使之加重。
  ⑶镇吐:氯丙
胰岛素与血糖关系

胰岛素与血糖关系

嗪有强大的镇吐作用。但对晕动病(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无效。
  ⑷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氯丙嗪能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抑制机体的体温调节作用,使体温随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升降。
  ⑸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与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均有协同作用,因此,在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减少后者的用量,避免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抑制。

2. 自主神经系统

  ⑴阻断α受体
  ⑵阻断M受体

3. 内分泌系统

  氯丙嗪阻断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2受体,使垂体内分泌的调节受到抑制。此外,氯丙嗪还能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使生长发育迟缓。

作用和用途

  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情况下,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病症人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
盐酸氯丙嗪片

盐酸氯丙嗪片

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能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注意。可降低心脏的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心功能衰竭),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临床用于治疗精神病、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剧痛,治疗心力衰竭。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后吩噻嗪类各药吸收不一致。肌注比口服的生物利用高4-10倍。这类药及其各种代谢产物主要分布于脑,其次为肺及其他组织,并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血循环。具有高度的亲脂性与蛋白结合率,半衰期一般为10-20小时。单次给药作用可维持24小时。与蛋白结合的分噻嗪类药及其代谢降解产物排泄缓慢,即使停药已数月仍可在血或尿内测得。本类药物主要自肾随尿排出。胎儿、婴儿与老年患者对这类药物的代谢与排出均明显降低。

用法用量

1.治疗精神病

  (1)口服,成人充分治疗剂量通常为每日200―800mg,分次服用。依治疗所需和耐受情况逐渐递增给药。对年老或体弱者更应从较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耐受情况徐缓增加药量。(2)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成人肌内注射每次可使用25―50mg。控
  治疗严重兴奋躁动时,可根据需要和耐受情况隔数小时重复用药一次。静脉注射也可使用25―50m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mg/ml,然后以每分钟不超过1mg的速度缓慢注入。目前多数采用静脉滴注而避免静脉注射,以免意外。对年老或体弱者均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注射时尤应注意耐受情况,缓慢给药。

2.用于呕吐成人口服

  一次12.5―25mg,一日2―3次,如不能控制,可肌内注射一次25mg。
  (1)用量须从小剂量开始,按照个体给药的原则调整增加用量。经数日或数周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后,须巩固治疗至少两周,然后逐渐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维持量使用的期限须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而定。(2)经长期治疗需停药时,应在几周之内逐渐减少用量。骤停用药时,可促发迟发性运动障碍,后者在老年病人中发生最多,而且不容易消退,主要表现为舌在口中摆动,下颌不自主地呈咀嚼运动。骤停用药有时也可产生一时性的头昏、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等反应。
  (3)吩噻嗪类药的溶液与皮肤接触,可产生接触性皮炎,应注意防止。
  (4)少数病人口服药物时可产生胃部刺激症状,可与食物共服,亦可多饮水或牛奶。
  (5)注射给药只限于急性兴奋躁动病人,需密切观察与监视,防止发生低血压。
  (6)肌注时应缓慢深部注射,注射后至少应卧床半小时。长效注射剂药效可延续6周。
  (7)老年人或小儿注射给药时,更应密切观察注意可能发生的血压降低与锥体外系症状。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

  ①白细胞计数,长期治疗或用量大时应定时检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有些药物在治疗的4~6周内即产生粒细胞减少症;
  ②肝功能测定;
  ③尿胆红素测定;
  ④眼科检查,某些吩噻嗪药长期大量使用容易在角膜与晶体产生沉积物。

用药禁忌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吩噻嗪化合物过敏的患者,往往有可能对另一种吩噻嗪化合物也过敏。
  (2)由于药物可通过脐血进入胎儿,孕妇接受治疗时需权衡利弊。尤其在治疗中产生黄疸或持续锥体外系症状者,更应慎重。
  (3)吩噻嗪类药可从母乳中排出,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4)老年人普遍对本类药物的耐受降低,且易产生低血压、过度镇静以及不易消除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用量不能与青壮年等同,也不应仅从年龄作推算。
  (5)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骨髓功能抑制;
  ②肝功能损伤;
  ③严重心血管疾患;
  ④青光眼;
  ⑤前列腺肥大;
  ⑥尿潴留;
  ⑦严重呼吸系病症(儿童尤应慎重)及震颤麻痹症等。有过敏史者,肝功能不良,尿毒症,高血压及冠心病慎用。有癫痫病史,严重肝功减退,及昏迷病人(特别是用中枢抑制药后)禁用。

不良反应

  白细胞减少。口干,乏力,嗜睡,便秘,心悸。偶见泌乳,乳房肿大,肥胖,闭经。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死亡。锥体外系症状,震颤,运动障碍。可引起肝损害,黄疸,可引起视网膜病,角膜和晶体混浊,眼内压升高。可发生过敏反应,皮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哮喘,紫癜。有报告应用氯丙 嗪治疗74例所见的不良反应,心率增快占41.9%,血压下降17.6%,直立性虚脱10.8%,口干23%,便秘20.3%,恶心呕吐9.5%,腹泻2.7%,头昏、嗜睡及疲劳者63.4%,帕金森综合征41.9%,体温低5.4%,乳溢占女性的11.1%。毒性反应中,黄疸2.7%,发热20.3%,皮疹18.9%,白细胞增多9.5%,白细胞减少6.7%,嗜酸细胞增多17.6%。有报告应用氯丙嗪引起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及低色素小细胞贫血者。长期应用小剂量氯丙嗪治疗并不影响血糖的稳定性,但较大的急性剂量可抑制胰岛素分泌而致有高血糖症。氯丙嗪也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1)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心悸,偶见泌乳、乳房肿大、肥胖、闭经等。
  (2)注射或口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用药后应静卧1―2小时,血压过低时可静滴去甲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升压。但不可用肾上腺素,以防血压降的更低。
  (3)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肿大,停药后可恢复。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4)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震颤、运动障碍、静坐不能、流涎等,可用苯海索对抗之,但能降低疗效。近年来发现氯丙嗪还可引起一种特殊持久的运动障碍,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运动, 停药后不消失,抗胆碱药可加重此反应。
  (5)可发生过敏反应,常见的有皮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此反应少见,一旦发生应即停药)、哮喘、紫癜等。
  (6)可引起眼部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角膜和晶体混浊,或使眼内压升高。对长期使用者应作眼部检查,常规半年复查1次。如只存在角膜和晶体混浊而无视力障碍,则氯丙嗪可在观察下使用,如有皮肤或视网膜色素沉着或不明原因的视力障碍时,则应减少剂量至每日40mg以下或用其它抗精神病药代替。高剂量应用氯丙嗪时,夏季最好戴太阳镜以保护角膜和晶体。
  (7)本品刺激性大,静注时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局部疼痛较重,可加1%普鲁卡因作深部肌注。
  (8)本品有时可引起抑郁状态,用药时应注意。

禁忌症

  有癫痫史者、昏迷患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不能与肾上腺素合用,以免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中枢神经抑制药,尤其是与吸入全麻药或巴比妥类等静脉全麻药并用时,可彼此增效,吩噻嗪类药的用量应减至常用量的1/4―1/2。
乙醇分子式

乙醇分子式

  2.与苯丙胺类药并用时,由于吩噻嗪类药具有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前者的效应可减弱。
  3.与制酸药或止泻药并用,可抑制口服吩噻嗪类药的吸收。
  4.与抗惊厥药并用,吩噻嗪类药并不能使抗惊厥药增效。临床研究表明高剂量型药物可降低惊厥发作的阈限。故应注意选药适当。
  5.与抗胆碱药并用时,效应彼此加强。
  6.与肾上腺素并用时,肾上腺素的α受体效应受阻,仅显示有β受体效应,可导致明显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7.胍乙啶类药物与吩噻嗪并用时,后者可抵消前者的降压效应。
  8.左旋多巴与吩噻嗪类药并用时,后者可抑制前者的抗震颤麻痹效应。
  9.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并用时,两者的抗胆碱作用可相互增强并延长。
  10.能产生耳部毒性的抗生素与吩噻嗪类药并用时,后者可掩盖前者的早期症状。氯丙嗪抑制普萘洛尔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