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工词典 OTHER> 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

产品名称: 除虫菊酯
CAS Registry Number: 8003-34-7
EINECS: 232-319-8  
别名: 除虫菊酯;
分子结构:
分子式: C43H56O8
分子量: 700.89994
密度:  1.04g/cm3
沸点:  170~200
闪点:  75 ºC
折射率:  1.45
风险术语:  S13;S60;S61
安全声明:  R20/21/22;R50/53
危险品标志:  Xn: Harmful;N: Dangerous for the environment;

其他产品

除虫菊酯相关信息

拟除虫菊酯

  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是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的合成酯类。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此后,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在50~60年代,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通称为合成拟除虫菊酯。这些早期品种与天然除虫菊酯一样,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仅适用于室内条件下防治害虫。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弄清分子结构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稳定部位,其中包括英国化学家M.埃利奥特领导的小组。70年代初,他们在结构改变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80年代以来,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结构中引入氟原子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品种

  拟除虫菊酯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合成的有光不稳定和光稳定的(见表)。它们的化学结构较复杂,有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式立体异构体,生产工艺的反应步骤较多,对原料质量和操作控制要求严格,是典型的精细有机合成。自70年代以来生产迅速发展,到80年代全世界的年产量已达数千吨,1984年销售额为9亿美元,成为杀虫剂中一个重要的大类产品。中国在80年代已研制投产数个拟除虫菊酯品种,开始在农业和卫生上应用。 

除虫菊试验示范工作

  云南峨山县农业局认真抓好除虫菊试验示范工作
  针对除虫菊在高密植条件下,由于单位面积内群体增大,植株封行早,造成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从而诱发疫病和根茎腐病的发生,影响产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一问题,峨山县农业局经作站与峨山南宝植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用同田对比试验设计,在双江镇富泉村委会有争对性地进行了二组田间试验。目的是进一步探索除虫菊在密植条件下,是否因群体偏大而影响个体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产量、质量。同时,摸索和总结出高密植条件下,适宜个体正常生长发育的种植方式,为制定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该试验由峨山县经作站设计并安排专人负责实施,第一组:高密植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除虫菊田间长势、发病率、花期、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小区面积36平方米,每小区定植240株, 亩种植密度4000株。第二组:露地苗不同移栽期对除虫菊田间长势、发病率、花期、产量、含酯率的影响试验,共设10个处理,小区面积36.8平方米,每小区定植244株,亩种植密度4000株。 目前,二组试验前期生长旺盛,长势喜人。

除虫菊酯加工工艺

  除虫菊酯的主要来源是除虫菊植物的花朵,根、茎中也含有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通常采用正丁烷亚临界萃取(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其加工工艺如下:
  干花造粒--亚临界低温萃取--溶剂回收--除虫菊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