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尽管现在已有不少较新的药物,氟西汀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十分常用。在2007年,美国医疗机构总共开出超过2.22亿次氟西汀的处方,这使氟西汀是美国市场上第三常用抗抑郁药物(位于舍曲林和依地普仑之后)。而在中国,百优解也曾经是处方量最大的抗抑郁药物。历史
根据百优解的主要发明者 David Wong 所述,和发现氟西汀有关的工作最早开始于 Bryan Molloy 和 Robert Rathburn 1970年在礼来公司的合作研究。当时医学界已知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因此他们从与其分子结构类似的 3-Phenoxy-3-phenylpropylamine 开始,合成了其数十种衍生变体并在小鼠上测试其生理作用,最后得到一种后来被广泛使用在生化实验中的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尼索西汀(Nisoxetine)。 后来 Wong 提议对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体外再吸收做重新测试,以期能得到一种仅抑制血清素再吸收的衍生变体。1972年5月,Jong-Sir Horng 根据这一提议得到了氟西汀。礼来公司据此生产的抗抑郁药百优解1986年在比利时首先获准上市用于抑郁症的治疗,1987年底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1995年4月进入中国市场。 礼来公司对百优解的专利于2001年8月过期,此后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氟西汀药物。药理及药代
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神经突触细胞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再吸收以增加细胞外可以和突触后受体结合的血清素水平。而对其它受体,如α-肾上腺素能、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能、多巴胺能等,氟西汀则几乎没有结合力。 氟西汀口服后从胃肠道吸收良好,进食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吸收后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分布广泛。服药数周后达到稳态血浆浓度。 氟西汀基本由肝脏代谢,通过去甲基化作用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demethylfluoxetine)。氟西汀的消除半衰期为4-6天,去甲氟西汀则为4-16天。主要经肾脏排泄。由于可分泌至母乳,所以建议向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处方要谨慎。 在多项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的安慰剂和活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中,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评估工具,已经证实氟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针对强迫症和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试验也有类似的结论。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西方的20毫克装,但亚洲区一般以10毫克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