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吡哌酸(吡卜酸)
Pipemidic Acid (PPA)
【作用与用途】 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痢疾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与各种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菌痢、中耳炎等。
【剂量与用法】口服,成人1.5g~2g/日,分2~4次;儿童每日30mg~40mg/kg,分3次。
【副作用】1 有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2 有时可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肌酐升高等肝功能异常。3 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药物热及瘙痒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4 偶有头晕、头
吡哌酸化学式
痛、倦怠、口渴等。5 肾功能不全者、幼儿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实验测定方法
方法名称:吡哌酸原料药―吡哌酸的测定―非水滴定法
应用范围:该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吡哌酸原料药中吡哌酸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吡哌酸原料药。
方法原理:供试品加冰醋酸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用高氯酸滴定液滴定至溶液显纯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吡哌酸的含量。
试剂:1. 冰醋酸
2.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3. 结晶紫指示液
4. 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1.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配制:取无水冰醋酸(按含水量计算,每1g水加醋酐5.22mL)750mL,加入高氯酸(70~72%)8.5mL,摇匀,放冷,加无水冰醋酸适量使成1000mL,摇匀,放置24小时。若所测供试品易乙酰化,则须用水分测定法测定本液的含水量,再用水和醋酐调节至本液的含水量为0.01%~0.2%。
标定: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16g,精密称定,加无水冰醋酸20mL使溶解,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本液缓缓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2. 结晶紫指示液
取结晶紫0.5g,加冰醋酸100mL使溶解。
操作步骤: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2g,加冰醋酸20mL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纯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30.33mg的C14H17N5O3。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二部,p.249。
药理作用
吡哌酸作用于DNA旋转酶吡哌酸与其他喹诺酮类一样,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gyrase),干扰细菌DNA的合成而引起细菌死亡。
动力学口服后迅速而较完整地被吸收,单次空腹口服1g和2g,服药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5、4和10、3μg/ml,服药后6~8小时分别下降为2、3和4μg/ml。进食后服药lg,达峰时间为2小时,血药峰浓度4~5μg/ml。
该品的蛋白结合率为30 %,T1/2约为5~6小时。吸收后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除脑及脑脊液外,吡哌酸在肾、肝、胆汁和尿液中的浓度远超过同期血药浓度。仅少量该品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中。吡哌酸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70%于24小时内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进食后服药1g,24小时内尿中仅排出40%,约20%随粪便排出。
肾功能衰退者慎用
适应症
吡哌酸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较萘啶酸(nalidixicacid)为强和广,但不如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等);细菌对萘啶酸耐药者对该品可依然敏感。吡哌酸的适应证为敏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吲哚阳性和吲哚阴性变形杆菌、沙雷菌属、伤寒杆菌、志贺菌属、绿脓杆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该品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50μg/ml,优于羧苄西林;与庆大霉素、羟苄西林等合用一般可获协同作用,但最好有联合药敏试验作为依据。吡哌酸也曾用以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胆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创伤感染、乳腺炎、角膜炎等,取得一定效果
该品导致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日1一2g,分2―4次服用。16岁以下小儿不宜用该品。在疗程中宜定期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测定。①该品可与饮食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②疗程一般为5―7日;尿路感染可用较少量(0、5g,12小时一次),并宜继续服药至尿菌清除后3日以上;该品对急性尿路感染的尿菌清除率为90%以上,慢性者为35―65%,依不同菌种而异。③采用长期抑制治疗者,每日量宜酌减。
该品通过肾脏代谢
不良反应
吡哌酸的毒性较低,副作用较少,很少有因副作用严重而停药者。但如用药量增大,则副作用的发生率也
不良反应-药疹
相应增加。
1、较多见的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7%,表现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
2、较少见的为皮疹或全身瘙痒。
3、偶可出现眩晕、头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增高等,以上反应均属轻微,停药后迅速消失。文献中曾有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Lyell综合征)的个别病例报道。
4、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可有头痛,头晕,嗜睡,口炎等、引起过敏反应,皮疹,瘙痒,药热,面浮肿,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偶有过敏性休克、该品的毒性较低、不良反应较少,但如应用剂量增大,则不良反应出现率也相应增加。
5、较多见的反应为胃肠道不适(5%~7%),可表现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便秘或稀便等。有时可导致氨基转移酶、肌酐、BUN等值上升,也可引起头痛、头晕、倦怠、口渴、口炎等反应。也有过敏反应发生,如皮疹、瘙痒、发热、颜面浮肿,以及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禁忌
该品与萘啶酸易发生交叉感染现象1、吡哌酸与萘啶酸的化学结构相似,患者对萘啶酸过敏者对吡哌酸也有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2、吡哌酸可透过胎盘,妊娠初期3个月内孕妇宜慎用或不用。吡哌酸也可自乳汁排泄,对婴儿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故哺乳期妇女最好不用该品。
3、有下列情况者慎用:
①中枢神经系疾病;②有抽搐或癫痫病史;③肝功能减退;④肾功能减退。该品还可影响软骨发育,幼儿以慎用或不用为宜。
相互作用
丙磺舒可抑制吡哌酸的肾小管分泌,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可有升高,半衰期也有延长。
制剂吡哌酸片0、5g口服,成人一次0、4g,一日2次;如用于抗葡萄球菌尿路感染,则按前量一日3-4次,一般疗程为10天、如疗程延长,应采取利尿措施、儿童一日15mg/kg,分2次用、片剂:每片0、25g;0、5g。胶囊剂:每胶囊0、25g。
片剂制品
主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和尿路感染。亦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胆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创伤感染等。
吡哌酸饮片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2片,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般消化道反应,偶见皮肤搔痒或药物疹,长期服用应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制剂
片剂,每片含量250毫克。
储藏
密闭保存。
生产厂家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新药销售公司山东?淄博。
胶囊制品
该品为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抗菌作用。
吡哌酸胶囊制剂
该品通过肾脏代谢
动力学
该品口服后可部分吸收,单次口服0、5g和1g,服药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3、8mg/L和5、4mg/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血消除半衰期(T1/2a)约为3~3、5小时。吸收后在除脑脊液以外的组织体液中分布广泛。该品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给药后24小时自尿液排出给药量的58%~68%,约20%自粪便排泄,少量药物在体内代谢。
适应症
用于敏感菌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肠道感染。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0、5g一日1~2g。
该品导致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
不良反应
该品毒性较低,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皮疹或全身瘙痒少见;偶见眩晕、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等。上述不良反应均属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禁忌
禁用于对该品和萘啶酸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
1、该品可与饮食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2、长期应用,宜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肾功能衰退者慎用
3、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或癫痫病史者避免应用,确有指征应用时,宜在严密观察下慎用。
4、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该品在婴幼儿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立。但该品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引起关节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小儿及青少年。
5、动物实验显示该品可抑制幼龄动物软骨发育。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老年患者宜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相互作用
1、丙磺舒可抑制该品的肾小管分泌,合用时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
2、该品可减少咖啡因自肝脏清除,使后者半衰期延长,需避免合用,或监测咖啡因血药浓度。
3、该品可显著降低茶碱的清除,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易于发生毒性反应,两者不宜合用,如需合用应监测茶碱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
4、与庆大霉素、羧苄西林、青霉素等常具协同作用。
滴丸制品
该品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抗菌作用。该品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该品为淡黄色滴丸。
吡哌酸滴丸化学结构式
滴丸制品仅限中耳炎局部治疗
用药期间应进行血药监测
动力学
该品为外用药,可自创面部分吸收。
适应症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慢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
外用,一次1~2粒,一日1次,。使用前先清除脓性分泌物,放入滴丸后,用棉球堵塞外耳道10分钟左右。
不良反应
该品自创面吸收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皮疹或全身瘙痒少见;偶见眩晕、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等。上述不良反应均属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禁忌
对该品和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
滴丸制品仅限中耳炎局部治疗
2、该品仅使用于炎症局限在中耳粘膜部位的中耳炎患者。若炎症已漫及鼓室周围时,除局部治疗外,应同时采用全身抗菌治疗。
3、长期大剂量应用,创面部分吸收增加。宜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4、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或癫痫病史者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宜在严密观察下慎用。
5、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婴儿慎用。动物实验显示该品可抑制幼龄动物软骨发育。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老年患者应慎用。
相互作用
用药期间应进行血药监测
1、丙磺舒可抑制由创面吸收后的该品的肾小管分泌,合用时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t1/2)延长。
2、该品可减少咖啡因自肝脏清除,使后者半衰期(t1/2)延长,需避免合用,或监测咖啡因血药浓度。
3、该品可显著降低茶碱的清除,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易于发生毒性反应,两者不宜合用,如需合用应监测茶碱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
4、与庆大霉素、羧苄西林、青霉素等常具协同作用。
软膏制剂
该品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动物Ⅱ°烧伤创面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促进创面的愈合。该品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该品为乳剂型基质的淡黄色软膏。
氯己定消毒气雾剂
动力学
该品为外用制剂,属局部用药,只有少量经皮肤吸收。
适应症
用于小面积新鲜浅Ⅱ°及深Ⅱ°烧伤创面及供皮区创面,促进创面愈合,防止创面感染。
乳膏剂用于创伤面治疗
乳膏剂用于创伤面治疗
用法用量
常规清创后,将该品适量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再将此纱布敷于创面,用无菌纱布包扎,一日1次,每次用药量成人为每1%面积不得超过10g,每次用药总量不得超过60g。用药后,依据创面有无感染、分泌物多少及上皮生长情况等,间隔2天左右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
不良反应
1、个别患者可有轻微疼痛、瘙痒等症状。
2、该品自创面吸收后,其不良反应与吡哌酸类药全身应用后相同,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皮疹或全身瘙痒少见;偶见眩晕、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等。上述不良反应均属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禁忌
对该品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出现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2、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慎用。长期大剂量应用,创面部分吸收增加,宜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3、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或有癫痫史者应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宜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婴儿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老年患者宜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相互作用
丙磺舒抑制该品肾小管分泌
1、丙磺舒可抑制由创面吸收后的该品的肾小管分泌,合用时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t1/2)延长。
2、该品可减少咖啡因自肝脏清除,使后者半衰期(t1/2)延长,需避免合用,或监测咖啡因血药浓度。
3、该品可显著降低茶碱的清除,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易于发生毒性反应,两者不宜合用,如需合用应监测茶碱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
4、与庆大霉素、羧苄西林、青霉素等常具协同作用。
丙磺舒抑制该品肾小管分泌
锌吸收研究
对外用吡哌酸锌软膏经烧伤创面锌吸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56例烧伤总面积20%以上病人随机分2组――外用吡哌酸锌软膏组和磺胺嘧啶银霜剂组,分别于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测血清锌并检测本地正常人血清锌作参照值。结果:2组烧伤病人用药前血清锌均为低值。虽吡哌酸锌软膏组用药后血清锌有所升高,但各时间点其峰值未达正常水平,24h后又回落到用药前的低值。
血锌含量监测
外用吡哌酸锌软膏锌经烧伤创面有一定吸收,但吸收量甚微。
吡哌酸锌(zincpipemidate)软膏外用于烧伤创面,补充了微量元素锌,促进了创面愈合。但锌经烧伤创面吸收如何,是否会发生高血锌,为此对烧伤创面用药后锌吸收情况进行了临床研究。
一般资料自1995年9月~1997年8月对本地15名正常人及56名烧伤病人作了血清锌检测。
1正常成人选正常成年人15名,男性9人,女性6人,年龄20~45a,平均37.1a±s1.3a。结果测得血清锌0.98μmol/L±0.03μmol/L。
2烧伤病人共56人,随机选住院病人分2组。试验组外用吡哌酸锌软膏,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银霜剂。每组又根据用药面积分中等面积病例(烧伤总面积20%~50%)和大面积病例(烧伤总面积51%~83%)2部分。2组病人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输血经χ2检验,P>0.05。
给药方法
全部病人均在烧伤后24h入院,入院后只给清创,外用多功能(MF-1)消毒液(即氯己定乙醇液,焦作利民消毒剂厂出品,不含锌),至烧伤后48h开始用药并采集标本。3%吡哌酸锌软膏(含锌量0.29%)由河南濮阳市第二制药厂生产,(96)卫药准字X-214号。2%磺胺嘧啶银霜剂,原料药东北制药总厂生产,霜剂本院制剂室配制。吡哌酸锌软膏和磺胺嘧啶银霜剂给药剂量均为每1%烧伤面积10g。中等面积部分吡哌酸锌软膏用药量270g±13g,大面积烧伤部分为603g±21g。
该品与萘啶酸易发生交叉感染现象
检测方法
标本采集时间,考虑烧伤病人伤后24h正是渗出高峰阶段,因此全部标本在烧伤后48h开始采集。禁食情况下抽取静脉血2~3mL,于用药前、用药后2,4,8及24h各抽取标本1次,置4℃冰箱保存待检。为减少锌污染,全部操作均按微量元素检测标准进行。所用玻璃器材先经酸处理,再以重蒸馏水3次以上冲洗后烘干。用注塑座注射针头,注射器为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试管等不用胶布粘贴。检测仪为沈阳WYX-40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操作:取全血分离,离心380×g,10min,取血清0.5mL,加1%硝酸稀释至5mL混匀。
专家讨论
研究表明:烧伤病人因创面丢锌,尿锌增多,烧伤后一段时间内血清锌处在低值,大面积烧伤甚至1个多月都会发生低血锌,本实验表明2组病人用药前血清锌值与当地正常人比较均处在低值,且大面积烧伤组更明显,与上述报道结果相一致。用药前这种低血锌现象组间比较无差异性,但在用吡哌酸锌软膏后血清锌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程度升高,尤其中等面积烧伤组较对照组有差异性,说明锌通过烧伤创面向深层组织穿透,微量地被吸收,因此外用吡哌酸锌软膏一方面为局部上皮修复提供了锌源,另方面对烧伤病人低血锌现象给予了某种程度的补充。
本研究还表明:外用吡哌酸锌软膏后血清锌虽一度上升,但不论中等面积或大面积烧伤组其峰值均未达正常水平,且24h又回落到用药前的低血锌状态,这一时间点其血清锌值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应用吡哌酸锌软膏24h,中等面积烧伤组血清锌平均仅增高0.01μmol/L,大面积烧伤组增高0.03μmol/L,一般情况下浅II度烧伤整个疗程用药不过4~5次,深II度不过8~10次。开始用药量较大,随着创面的不断愈合用药量相应减少。因此整个治疗过程按剂量给药锌吸收甚微不致发生累积高血锌现象。
不论中等面积或大面积外用磺胺嘧啶银霜剂,因其不含锌,用药前后血清锌值均低,组内对比无差异,因此应用吡哌酸乳膏治疗烧伤,创伤面,有助于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