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别嘌呤醇(allopurinol):是结构上环绕于黄嘌呤的化合物(在嘌呤环上第七位是C,第八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 别嘌醇 通用名称:别嘌分子式
类别
抗痛风药。规格
片剂:100mg、300mg。性状
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该品在水或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易溶。作用和用途
别嘌醇主要在痛风发作间期和慢性期使用,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对排尿酸药过敏或无效,以及不宜使用排尿酸药物(如有肾功能不全)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痛风病人,以控制高尿酸血症。本药也可与排尿酸药合用,以加强疗效,特别适用于痛风石严重而肾功能尚好的病人。不良反应
个别病人可出现皮疹、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或粒细胞减少。服用初期诱发痛风,开始4-8周内可与小剂量秋水仙碱合用。由于别嘌醇是减少嘌呤合成的药物,同时采用防止DNA,RNA等核酸氧化分解的强抗氧化剂如虾青素(ASTA),花青素等,可显著减少痛风缓解期的嘌呤、尿酸产生,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别嘌纯的用量和副作用。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应多饮水,与6巯嘌呤(6MP)合用时,可使后者分解代谢减慢而增加毒性,不与氧化钙、维生素C、磷酸钾(钠)同服,肾功不良的病人可使别黄嘌呤体内蓄积,使本药不良反应增多。药理
药效学
该品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使尿酸生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的水平,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 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药动学
口服溶易吸收,自胃肠道可吸收80-90%。约有70%的给药量在肝内代谢为具有活性的氧嘌呤醇,两者都不能与蛋白结合。口服后2-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单剂300mg时血浆中别嘌醇浓度为2- 3μmg/ml,肾功能损害者可达30-50μg/ml。半衰期β为1-3小时,氧嘌呤醇为12-30小时(平均15小时),肾功能损害者大大延长。该品由肾排泄,约10%以原形、70%以代谢物随尿排出。药理作用
该品可被体内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成为别黄嘌呤,别黄嘌呤与该品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抑制作用。由于黄嘌呤氧化酶对别黄嘌呤的亲和力比对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大,因而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不能利用该酶转化为尿酸,使血中尿酸的浓度降低。而黄嘌呤及次黄嘌呤在体内的浓度及尿中的排泄量增加,因它们的溶解度比尿酸大,故在泌尿道中不易析出,易于被肾清除。又由于尿酸在血浆中浓度降低至其溶解度水平之下,这不仅避免尿酸结石的沉积,还可以有助于结石的重新溶解。药物分析
方法名称:别嘌醇原料药―别嘌醇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应用范围:该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别嘌醇原料药中别嘌醇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别嘌醇原料药。 方法原理:供试品加0.4%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再加盐酸溶液定量稀释制成供试液,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25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1. 0.4%氢氧化钠溶液 2. 盐酸溶液(9→1000) 仪器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试样制备:1. 盐酸溶液(9→1000) 取盐酸9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20mg,加0.4%氢氧化钠溶液10mL使溶解,加盐酸溶液(9→1000)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µ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取供试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波长250nm处测定吸收度,按C5H4N4O的吸收系数(E1 m)为571计算,即得。 注:分光光度法应以配制供试品的同批溶剂为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仪器的狭缝波带宽度应小于供试品吸收带的半宽度,否则测得的吸收度偏低。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少狭缝宽度时供试品的吸收度不再增加为准。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收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再计算含量。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二部,p.259。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痛风的自然疗法”受到医学专家的倡导和推崇,并逐步在医疗实践中成为痛风的主流疗法。 中外医学专家研究发现“饮用多酚咖啡可有效防止痛风复发”,而又很安全。 多酚咖啡针对痛风的防治作用主要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实现的: 1. 抗营养性:多酚咖啡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和嘌呤结合,降低机体对外源性嘌呤的吸收; 2. 抗氧化性:多酚咖啡能保护细胞免受酸性物质氧化和破坏,减少内源性嘌呤转化为尿酸; 3. 与金属离子螯合:多酚咖啡中多个邻位羟基可与体内过量的钠离子螯合,避免或减少钠离子与尿酸结合,形成尿酸钠结晶,进而减少或停止痛风复发。适应症
该品为抗痛风药,适用于:①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的治疗,而对急性痛风发作无效,因该品无消炎作用,并有可能加重或延长急性期的炎症。控制急性痛风发作时,须同时应用秋水仙碱或其他消炎药,尤其是在治疗开始的几个月内;②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痛风症状的尿酸性肾病;③用于反复发作性尿酸结石患者, 以预防结石的形成;④用于预防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在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组织内尿酸盐沉积、肾结石等。对于已经形成的尿酸结石,也有助于结石的重新溶解。 该品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和防止痛风性肾病、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重症癫痫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治疗痛风,一次 0.1g,每日 2―3次;或一次0.3g,每日 1次;为了减少急性痛风发作,开始用量每日 0.1g,以后逐渐增加,直到血清尿酸浓度接近6mgJ100ml,每日最大用量不宜超过 0.3g。由于该品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由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用量可根据肌酐清除率减少,肌酐清除率每分钟 10―20ml时每日用量为 0.2g,每分钟 3―10ml时,为 0.1g,每分钟小于 3ml时,则每隔 24小时以上给药 0.1g。②治疗肾结石,一次 0.1―0.2g,每日 1―4次;或一次 0.3g,每日 1次。小儿常用量口服
限用于恶性肿瘤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6岁以内一次 50mg,每日 3次;6~10岁一次 100mg,每日 3次,或 300mg每日 1次。给药 48小时后,根据病人反应调整用量。 [制剂与规格]别嘌醇片0.1g 1、用于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口服,开始每次50mg,一日2-3次,剂量渐增,2-3周后达一日0.2-0.4g,分2-3次服。维持量每次0.1-0.2g,每日2-3次。儿童剂量每日8mg/kg。2、治尿酸结石,口服每次0.1-0.2g,一日4次,或每日一次300mg.分类剂量
1.治疗痛风:初始剂量每次0.05g,每日2~3次,2~3周后增至每日0.2~0.4g,分2~3次服;严重痛风每日可用至0.6g。小儿每日8mg/kg。维持量成人每次0.1~0.2g,每日2~3次。 2.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一般剂量为每日0.1~0.6g,分2~3次。高尿酸血症伴有白血病者,初始剂量每次0.2g,每日3次;维持量每日0.3~0.4g,分次服用。 3.治疗重癫痫:在使用原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午后加服该品0.3g(10岁别嘌醇
禁用慎用
⑴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⑵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特发性血色病(Idiopathic hemochromatosio),该品可使肝内铁含量增多;②肾功能不全时该品排泄受阻,致使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增加,应适当减少用量。 对该品有过敏史或目前正在急性痛风期的患者,有肝、肾病史及孕妇慎用或忌用。老年人由于肾功能衰减宜用较小剂量。给药说明
①全天药量可一次服,也可分次服,每次量不要超过 300mg,每天量超过300mg时须分次服用;②须根据血清尿酸浓度调整用量;③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维持尿液呈中性或微碱性,以减少黄嘌呤结石及肾脏内尿酸沉积的危险;④治疗最初几个月内,痛风的急性发作可能更频繁,用药最初 3~6个月内应同时服用预防量的秋水仙碱,但仍有发作可能,遇有急性发作,应及时给予足量的秋水仙碱或消炎药;⑤当治疗从排尿酸药换成该品时,排尿酸药的用量应在数周内逐渐减少,该品用量逐渐加多,直到能维持正常血清尿酸浓度。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为调整用量,应定期检测血清尿酸含量。 该品服初期可诱发急性痛风,增加急性痛风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故在开始4~8周内应与小剂量秋水仙碱合用。 服药期应多饮水,并使尿呈中性或碱性以利于尿酸排出。同时宜食低嘌呤饮食,并应饭后服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不良反应
①皮疹(常为斑丘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 3―9%。重症还可能发生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即停药;②腹泻、恶心、呕吐、胃痛或阵发性腹痛等,发生率 1―3%。重症或持续存在时应作适当的对症处理;③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经炎症状,以及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极少见,发生率<1%;④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少数人有皮疹,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服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故开始4-8周内可与小量秋水仙硷合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肝损害,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关节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皮疹、荨麻疹、瘙痒、脱发、皮肤及齿龈出血、口腔溃疡、低热等,偶可引起寒颤、高热、腺体肿大、眼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反应。 虽然此药可诱发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并不常见。可能生成肾结石及血液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有时诱发全身性脉管炎可导致死亡,此种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周之后(较少在治疗后立即出现),表现为各种皮疹、发热、非局限性淋巴结病和嗜酸细胞增多;皮肤反应可发展至大疱性或中毒性剥脱性皮炎;假若反应严重可导致肾、眼、血液及肝脏损害,包括急性肝细胞坏死。即使经过适当治疗,恢复也较缓慢,且预后不定。 伴随着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发生中毒性肝炎,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给与大剂量别嘌醇后,由于肾脏损害易诱发急性大面积肝坏死而致死亡,这种病例屡见报道。 在治疗期间可出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有报告发生白内障者。相互作用
⑴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metolazone)、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药等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该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该品与噻嗪类利尿药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 ⑵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是在高尿酸血症患者。 ⑶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后者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用量。 ⑷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可因酶的氧化受阻效应更显著,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⑸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抑制可更明显。 ⑹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①该品与卡托普利合用偶可引起阿斯综合征。②与铁剂同时服用可致铁在组织内过量积蓄。③该品可抑制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代谢。④该品与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同用,可使茶碱的清除率显著减少,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也可使该品的作用减弱。⑤该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及依他尼酸、丁脲胺等合用可拮抗该品的抗痛风作用。⑥该品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延长磺酰脲类半减期,增强其作用。⑦该品与维生素C、氯化钙、磷酸钾(或钠)合用可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晶的形成。 若患者同时用别嘌醇和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会迅速增大。氢氧化白蛋白使别嘌醇吸收减少,二者同时应用则血清尿酸增多。 别嘌醇能明显增强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如它与6-巯基嘌呤同时应用,6-巯基嘌呤的标准剂量应减少至1/4。别嘌醇还可增加环磷酰胺和其他细胞抑制剂的毒性,原因不明。临床新用途
慢性心力衰竭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别嘌醇可以减少冠脉搭桥及其他心胸外科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并改善手术患者心功能。而近年的研究也证实别嘌醇的确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其预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0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外作者发现别嘌醇能使部分患儿的肌无力症状改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由前列腺尿液反流所致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其前列腺液中的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使用别嘌醇可降低尿酸水平,从而改善前列腺症状。Persson报道证实:应用别嘌醇,每日300 mg,共治疗240天,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在3个月内能减轻、缓解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佐治肾脏疾病
王氏观察了强的松联合抗氧化剂别嘌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者的临床疗效。预防5-FU治疗膀胱肿瘤引起药物性膀胱炎
多年来,氟脲嘧啶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因严重化学性膀胱炎,限制了膀胱内细胞毒因子在抗肿瘤上的应用,魏氏观察72例高龄多病,用其他治疗方法受限制的患者,多发或术后反复发浅表性移行上皮乳头状癌,用大剂量的氟脲嘧啶膀胱灌注同时口服别嘌醇方法进行治疗,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性膀胱症状,治疗过程顺利,疗效明显。本段来源于参考文献平成斌陈冠容《别嘌醇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新用途》 中国杜区医师 2007年第3期(第23卷总第321期):19详情请参考此文献毒副作用
别嘌醇(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是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减少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别嘌醇是防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病的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少,比较安全,可以长期服用。但根据我们应用别嘌醇多年的观察,该药在临床应用中,病人也发生了一些不良反应,故提醒病人注意以下毒副作用。 药疹在用别嘌醇的患者中,有2%~4%的人出现皮肤、黏膜药物疹。药疹形式多样,有斑丘疹、荨麻疹、疱疹、固定性药疹及黏膜溃疡等。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它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无显著关系,但大剂量用药者,药疹常较重。药疹的发生时间也不尽相同,短者用药后2~3天,长者数月后才出现。发生药疹的病人要立即停药,更换其他降尿酸药物。较轻药疹停药后很快消失;药疹较重者停药后需要对症治疗。 肝脏损害笔者发现,在用别嘌醇的病人中转氨酶及转肽酶升高者约占5%~10%,但发生真正药物性肝损害者极少,多数患者转氨酶增高是其他病因引起的。这些疾病有:①痛风肝脏损害,除转氨酶升高外,肝脏活检发现,患者肝间质炎症,肝细胞混浊水肿,中心小叶脂肪浸润、沉积,周围毛细血管胶原化等。②肥胖痛风者多,大量饮酒者多,这些人多有脂肪肝,脂肪肝常是痛风患者转氨酶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痛风同时兼有慢性肝炎等病者也并非少见,这些肝病也是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所以痛风患者服别嘌醇后转氨酶增高时,在停服别嘌醇一月后复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正常或明显降低,说明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药物所致,应更换降尿酸药;如停药后转氨酶并不下降,可能肝功能改变与本药并无关联,应另找原因。 血细胞减少在我院诊治的一千多例服别嘌醇的痛风病人中,血液中单项白血球减少者占3%左右,远低于国外报道的9%~15%,这可能是与我院病人用药量小有关;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不足0.9%,而且都发生在院外用药量每天超过600mg的病人,这些病人在停药后1~3月,血细胞全部恢复正常。其后有5例又重新接受小剂量(每日200m g)别嘌醇治疗,均未再出现血细胞减少,证明该药的骨髓抑制与用药剂量有一定关系。 其他不良反应有人报告,因为别嘌醇可阻止黄嘌呤转为尿酸,使尿中黄嘌呤浓度增加,黄嘌呤在酸性尿中溶解度很低,所以长期接受别嘌醇治疗,可致黄嘌呤肾石症和肾功能不全。另外,还有嘌呤醇可 诱发脉管炎的报道。 为了减少别嘌醇的毒副反应,每个接受该药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项目的药前检测和药后的定期复查对照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别嘌醇”致死案
八名癌症病人怀疑服食含毛霉菌的痛风药“别嘌醇”致死案,死因裁判法庭2010年8月19日裁决,三人死于不幸,两人死因存疑,其余三人死于自然。死因裁判官陈碧桥建议制药业,加强药物生产过程监督规范,半制成品应进行微生物检测。“别嘌醇”的生产药厂欧化药业在庭外向死者家属致歉,有死者家属表示,打算透过民事诉讼向药厂索偿。欧化药业总经理李汉光尊重法庭裁决